东亚杯两连败摸底国足:正视差距,成长不易
国足在东亚杯的两场比赛中未能获胜,这让许多人感到失望。难道中国足球真的就毫无希望,只能“躺平”回家了吗?
不过,回顾这次东亚杯的表现,国足的发挥确实让人感到有些紧张。首场比赛,我们以0比3惨败给韩国队,那个局面简直让人不忍直视,大家都在为球队捏把汗。然而,转眼再看第二场与日本的对决,虽然依旧是0比2输掉了比赛,但似乎有些不一样的地方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看看久尔杰维奇赛后那句“我确实从中看到了好的东西”,似乎他在这场比赛中发现了什么可取之处。那么,难道这场比赛标志着国足的“触底反弹”?
言之无物,不如数据说话。我们先来看看数据表现。首场对韩国时,国足的控球率仅有44%,而韩国队则高达55%。射门数差距更为明显,国足仅有5次射门,而韩国队则达到了15次。最让人痛心的还在于,国足的射正次数竟然是0次,而韩国队则有7次射正,意味着我们根本没能给韩国的门将制造任何威胁。而在与日本的比赛中,尽管我们的控球率依旧较低,仅为38%,但是面对实力强劲的日本队,62%的控球率也是可以理解的。更为重要的是,射门次数提高到了8比17,射正次数也增加到了3比7。虽然还是以0比2告负,但至少我们在进攻上开始显现出了一些威胁,不是吗?当然,客观而言,与日韩这些强队相比,我们在技战术层面以及个人能力上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。想想那句“2030年世预赛国足实力能保持稳定就是好事”,说实话,真让人有些“压力山大”。
这次东亚杯,国足在战术上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,摆出了一个“5后卫”的阵型。这个阵型的设计初衷很简单,就是以防守为主,力求抵挡住对手的进攻。具体的阵容安排是:门将颜骏凌,三名中后卫蒋圣龙、朱辰杰和刘浩帆,左翼卫汪士钦,右翼卫巴顿,双后腰黄政宇和高天意,左右边路王钰栋和韦世豪,锋线则由张玉宁担任。这个阵型的优点在于,可以更好地应对对方的快速传球和转移,保持防线的稳定性。然而,问题也随之而来,进攻端的人手较少,导致在反击时显得有些“力不从心”。
至于丢掉的两个球,真是让人懊恼不已。第一个失球,来自日本队的一脚精准直塞,轻松撕开了我们的防线,再加上他们球员出色的个人能力,国足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第二个失球更令人郁闷,那是一脚折射球,运气实在太差了。不过,也不能只看问题的一面,国足这场比赛还是有些亮点的。比如,第17分钟,张玉宁获得了一次绝佳的单刀机会,遗憾的是被对方门将扑救了。韦世豪的补射也差一点进了。王钰栋的突破传中和内切射门也制造了一些麻烦。可以说,国足的思想还是统一的,始终在稳守反击的框架下进行比赛。下半场开始后,球队加强了中前场的压迫式防守,并一度取得了更多的控球权和进攻机会。尽管如此,最终仍然未能逆转局势,未能拿下胜利。
随着东亚杯的落幕,久尔杰维奇将正式“功成身退”。回顾他执教国足的这段时间,成绩虽然并不理想,但他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。久尔杰维奇曾说:“这是我们下一个周期的开始。尽管我们招入了许多新球员,不能说我完全满意,但我确实从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。”他说,选择球员时,除了看技术水平,还要考虑国家队的发展潜力。
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新任主帅了。新帅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。我们必须承认,中国足球的水平仍然落后于日韩等强队,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,难度可想而知。然而,若能制定针对性的战术,统一思想,付出全力拼搏,依然有机会突破瓶颈,发挥出球队的最大潜力。
虽然这次东亚杯的结果不尽如人意,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气馁。足球比赛,输赢乃常事。关键在于我们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,不断改进和提升。随着新帅的上任,新的战术和理念势必会带来改变。而年轻球员们也在逐步成长,实力也在稳步提升。我们依旧有理由对中国足球的未来抱有希望。
正如古人所言,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